“心”强,“脑”聪明,“嗅觉”灵敏。无人机在数千个行业“
科技日报记者吴叶凡 集自然奇观与人文之美于一身的矮寨大桥,雄伟地矗立在湖南湘西的高山之中,覆盖峡谷两岸。过去,对这样一座建在“云间”的桥梁进行检查,需要人们攀爬目视检查,极其危险且不及时。不久前,桥上有一架无人机充当“空中医生”。它不仅可以在几个小时内检查整座桥梁,而且连 0.1 毫米的混凝土裂缝都不会漏掉。该无人机还能在极端气温、强风、雨雪、沙尘等极端天气条件下实现稳定运行,表现出极强的环境适应性。 “十四五”期间,我国无人机性能不断突破,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数据显示,我国连续多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家用无人机出口国。数量 o无人机领域的专利申请量占全球的70%以上,成为该技术的最大来源地。近年来模式加速迭代,人工智能、5G、新能源等技术快速发展。无人机、大模型、锂电池等产业不断融合改造,航模迭代速度加快,逐步构建出满足各种应用场景需求的低成本、高可靠性、高性能、高安全性的产品体系。“动力电池是无人机的‘心脏’,决定了无人机能否飞得远。”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忠伟说。近年来,无人机电池不断突破性能极限,在续航能力、负载水平、能量补充速度等方面实现提升。起飞、爬升、高速巡航、降落……在辽宁大连长海县空域,一架搭载高比能量、宽温区锂离子电池的无人机高质量完成了3小时的飞行试验。据介绍,该无人机搭载的高比能锂电池,能量密度高达400瓦时/公斤,使无人机续航时间提升20%~40%。电池模组能量密度达到340瓦时/公斤,可在负40摄氏度至零60摄氏度以上的宽温度范围内稳定运行,为无人机在寒冷地区作业、应急救援等应用场景提供可靠的动力支持。不仅动力越来越强大,无人机的“大脑”也在不断迭代,变得更加聪明。 “我们的无人机依靠人工智能来做决策,用户只需要画出一个大概的范围,无人机就可以自主规划飞行路线。”高飞 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薇芬知飞说道。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无人机从“被动表演者”转变为“自主决策者”。他们不仅可以制定飞行路线,还可以准确地避开障碍物并完成各种复杂的任务。对无人机瓶颈的认知也被打破。比如,为了解决无人机能“看到”但“闻不到”的问题,我国科研团队研发了小型化机载气体传感模块,并为无人机配备了“电子鼻”。 “我们已经成功开发出一种高性能一氧化碳传感单元,使用纳米复合材料作为‘嗅觉’神经元。”中国民航大学副教授连美玲说。借助“电子鼻”,无人机可以实时“嗅出”大气中一氧化碳浓度的变化。对大气环境的智能了解还可以对大气环境的安全提供预警。无人机。近年来,随着新材料、传感器、电池、软件等技术的创新发展,无人机逐渐融入各行业,形成了赋能千行百业的生态格局。无数传统行业因无人机的应用而“改造”。在地下深处无信号、结构复杂危险的矿井采空区,搭载智能算法的无人机在各个矿井中自主穿梭,实时生成高精度三维模型,并传递大量探测数据。传统的人工采矿区探测方法不仅无效,而且危险。无人机的出现给工作环境带来了令人不安的变化。与物流行业结合,无人机成为空中飞翔的“送货小哥”。数据来自深圳邮政管理局显示,深圳无人机日均快递量已达2万件。 “无人机快递日均处理量达2万件,不仅体现了技术的成熟,也证明了商业模式的可行性,为全国低层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成功经验。”中国开发区协会低空经济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王启文说。在救灾现场,翼龙应急无人机搭载侦察、通信载荷,成为侦察+通信的领头羊,有力保障了灾区救援。 “未来,我们还将融合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推动无人机在科研、勘察、测绘、物流等领域的高效应用。”说李益东,翼龙系列无人机总设计师。 “十四五”期间,我国无人机产业规模持续增长,与文旅、农业、交通等行业融合不断深化,成为助力我国低排放经济的“超级引擎”。中国航空运输协会发布的《2024-2025年中国通用航空及低空经济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6月,全国实名注册无人机数量突破272.6万架,较去年净增51.3万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