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一凡:欧盟在做“反胁迫”,但谨防被回旋镖击中

作者: bat365在线平台官网 分类: 科技 发布时间: 2025-10-31 09:16
近期,欧盟政客愈发主张采取经贸反制措施向中国施压。例如,法国总统马克龙呼吁欧盟使用“反胁迫工具”这一最强贸易工具来对付中国。尽管这一被一些欧洲政客和专家形容为“核武器”的“反胁迫工具”在起草之初就被欧盟寄予厚望,但对其复杂的制作和实施过程却知之甚少。 “反胁迫工具”是欧盟面对美国单边经贸霸凌和全球地缘政治紧张局势而制定的一揽子经贸计划。其目的是将经济现状和讨价还价的筹码转化为地缘政治影响力,允许其他国家如果想采取强制行动就可以“退出”。 2021年底,欧盟委员会制定了“反胁迫工具”政策草案,将正式2023年12月生效。此后,俄乌冲突以及随之而来的对欧盟内部经济安全和基础原材料能源“卡壳”的担忧,成为总体经济政策滑向泛安全、泛地缘政治轨道的重要推动力和对策。 “反胁迫工具”的实施涉及一个复杂的过程。首先,欧盟必须承认“第三国向欧盟或成员国施加压力,影响其独立决策”的行为就是所谓的“经济胁迫”。欧盟委员会确定有必要做出回应后,将首先通过直接对话、调解或斡旋、国际仲裁等方式与相关方联系。其次,欧盟在迫使其他国家放弃所谓“经济胁迫”失败后,将采取关税措施、限制进口和出口等措施。货物出口、公共采购招标限制、外国直接投资权利限制、知识产权使用限制以及金融服务限制。在决策方面,“反胁迫工具”的最终落地需要经过“承认胁迫”和提案遴选两个步骤。每一步都要求欧盟成员国通过“有效多数”决策程序做出决定,这符合以往外交事务掌握在成员国手中的传统。 在此背景下,欧盟委员会等欧盟机构在使用“反胁迫工具”的主要步骤前后,更多地利用议程设置、推动调查研究等技术性流程煽动舆论、引导政治走向,从而破坏成员国决策。随着德国等欧洲主要国家而法国开始发声支持使用“反胁迫工具”,成员国和欧盟机构逐渐达成更具方向性的共识。然而,对于大多数真正采取了“反胁迫工具”中规定的相应措施的欧盟成员国来说,对其他经济体尤其是大型经济体而言,无疑是一种经济“自残”甚至“自杀”行为。这无疑是对目前受到大宗产品成本、地缘政治动荡、竞争力下降等因素影响的欧洲经济的又一次沉重打击。与此同时,欧盟“反胁迫工具”相关决策机制中设定的谈判协商流程也留有一定的回旋余地,最终避免出现“撞车”的情况。从欧盟制定规则的初衷来看,仍然是基于智库等智库的所谓“迫使对手认真进行谈判”的目标。欧洲外交关系委员会和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 “反胁迫工具”的真正目的是为欧盟涉及所谓“经济胁迫”的谈判磋商增添更多筹码,为其谋取更多利益。欧盟委员会前委员马尔姆斯特伦也承认,“反胁迫工具”不应该轻易部署,而且可能会加剧贸易对抗。近期,欧盟一些政客被指在稀土等问题上对中国动用“反胁迫工具”。事实上,他们试图基于对中国相应政策的误解和刻意误解,通过相应手段向中国施压,进一步加深欧盟对华政策的地缘政治竞争,谋求对华经贸关系“再平衡”。事实上,中国在稀土领域的政策调整完全是基于其负责预防和控制国际使用的产品。依法依规加强相关领域的制度建设。它不针对任何第三国。中方始终对欧盟关于确保供应链稳定和企业利益的关切保持积极理解和积极态度。近期中美新一轮经贸磋商取得的积极成果,也体现了中方在解决相关外交政策关切方面一贯采取的务实举措。相关问题与所谓“经济胁迫”的联系完全是虚构的。对于欧盟来说,“反胁迫工具”的关键在于“反”而不是“胁迫”。中欧经贸关系的本质是互利共赢。如果欧盟内部一些人还不能正确认识中欧经贸的基本现实中美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嵌入、互利共赢的,如果继续试图以错误的方式谋取单方自身利益,那么“反胁迫工具”的自食其果,必然会在各国和企业之间传播焦虑,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使其错失进一步受益于中国大市场、超强供应链和现代科技力量的嵌入合作的宝贵机会。 (作者为北京语言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副研究员)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